「自閉症」有個替代新名詞「愛因斯坦症候群」

二歲才會說話 「阿達」原來是天才
陳洛薇/台北報導


誤把愛因斯坦般的天才當成智障或自閉,卻失去一個可能成為愛因斯坦的學生,情何以堪,更是教育的一大諷刺!

目前國外正懷疑過去被判定為自閉症、智障的孩子,極可能是「愛因斯坦症候群」。他們資質聰穎,但卻有遲語特徵,二至三歲才學會說話,被稱為「遲語天才」。

全國教師會教學研究部最近發現一個疑似「愛因斯坦症候群」的小一男生,和愛因斯坦小時候一樣,曾被人認為是自閉,但他特別喜歡音樂,學業表現極優,遲至二歲多才學會說話。目前老師正深入觀察他,擬於近期為他做智力測驗。

全國教師會教學研究部主任王嘉蘋表示,這名就讀北市某國小一年級的男童,被校內輔導室列為非常特殊的「不明個案」。最近學校要將他和一些自閉、智障等特殊學童轉介資源教室,特地請她隨班觀察一堂課,她發現男童的幾點特徵都非常疑似「愛因斯坦症候群」!

王嘉蘋深入研究導師提供的資料發現,男童正如導師說,個性相當叛逆。他喜歡玩剪刀,有一次老師為了制止他,拿走他的紙。他竟然說:「老師,妳不給我紙,那我就剪我的手好了!」這點也符合「愛因斯坦症候群」的特徵。

另外,小男童語言發展較遲緩,一般小朋友始語時間大約在九到十八個月,他到二歲多才會說話。

國外研究發現,「愛因斯坦症候群」的另一個特點是,近親家族中有親戚從事需要高分析性的工作,例如科學家、數學家等,王嘉蘋訪談發現,小男童的父親是醫學院教授。

「如果沒有專研物理,我可能會成為一名小提琴家。」愛因斯坦小時候很喜歡拉小提琴,琴藝過人,當一名小提琴家是他小時候的志願。驚人的是,王嘉蘋也發現,小男童喜歡音樂、喜歡上音樂課,音樂課發樂器時,他會因為沒分到樂器而躺在地上抗議。

王嘉蘋說,男童被輔導老師認為有自閉傾向,和愛因斯坦小時候完全一樣,但他們的智商明顯過人。男童雖然還沒接受正式智力測驗施測,但平常不寫作業、不認真聽課,學業成績卻異常地好。而且想像力豐富、繪圖創作佳,已可畫出同年齡學童無法畫的幾何圖形,不但有幾何色彩分布,而且能言善道,從他嘴中,每張畫都有不同的故事。

愛因斯坦症候群容易被誤判為自閉症、亞斯伯格症、過動症,全教會公告提醒全國注意類似個案,不要把愛因斯坦般的天才當成自閉或智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isaiah11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